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3-27
专业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立足之本,而更是作为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交院”)骨干院校的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其拳头产品。据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通信技术和近些年热门的物流管理,如今交院有以上6个专业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这些作为交通行业“看家本领”的技能专业,均是1958年交院建校之初就设置的,是全国交通类院校中名副其实的“老字号”。除此之外,还通过“4段”人才培养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调整专业专攻方向、“专业导师制”培养“精品”学生、“双轨制排课”让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这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与专业建设相得益彰、均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海运篇
学生出校门进舱门,教师“岸上育人,下海开船”
关键词:“课证”融通 双师教学
目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6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海运学院占2个,分别是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创办于1958年,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
相比大多本科院校象牙塔的生活,海运学院的学生们明显“苦”得多,在“教学标准国际化、学生管理半军事化”的培养模式下,航海学生刻苦学习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几乎全部是海运学院学生发奋读书的身影,这奠定了他们在3年后,将直接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航运船员。
海运学院的这两门专业与别的专业不同之处在于“课证”融通。学生若想顺利毕业,除了学校的专业考试,还必须通过国家海事局组织的全国统考,例如航海技术专业,就有5门理论和7门实操考试,还有诸如熟悉与基本安全、高级消防等海员专业训练,最终拿到3本适任证书和6本专业训练合格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正因为如此高的门槛,才能将毕业生无缝衔接地送入国际航运船舶的舱门。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成员国,船员证书世界通用,某种意义上比身份证或护照“牛”很多。这也奠定了海运学院毕业生实打实的“含金量”。
除了“课证”融通的独特属性,在海运学院,还有一支“岸上育人,下海开船”的双角色教师团队。在海运学院航海技术实训中心,经常能看到一位年逾六旬、头发花白的“老船长”,正在给“进出大连港”实训课的学生发出停泊靠岸的指令。他是上海远洋公司的远洋船长,今年66岁,当了15年远洋船长,有着20多年的海上工作经验和10年的公司管理经验,几乎跑遍了世界的各个港口,资历相当丰富。“我给学生下达各种模拟任务:比如雾航时候需要采取什么措施,人员落水的施救、主机故障、机舱失火以及紧急搜救等等各种情况的处置技术与要领。”老船长胡老师说。
■路桥篇
分期“锻造”高精尖,创新模式优化教学
关键词:“4段”培养 “双轨”排课
90后的钱毅,是交院2010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如今在杭千高速发展有限公司养护科工作。毕业还不到1年的他,就在公司担任要务,并独立承担安仁至龙游服务区、千岛湖支线等近100公里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能如此快“上手”,他说还要归功于学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4段”顶岗实习中经验的累积,和高效率的排课方式。
道路桥梁工程作为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08年,路桥学院开始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开始探索两阶段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如今已建立了以两阶段顶岗实习为特色的“四段培养、能力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路桥学院副院长陈凯说,“从第一、二阶段顶岗实习开始,就推荐学生去公路二级及以上资质的 ‘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去顶岗,并指定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第三、四阶段顶岗实习则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根据就业单位或就业意向自己选择或学院推荐到实习单位实习。”
为了安排好几个阶段的顶岗实习,路桥学院用了两年多时间,遴选各地区行业知名企业、单位作为对象,建立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层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今,浙江公路水运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浙江天一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市政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东南网架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四局浙江公司等近30家省内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定制”人才。
此外,路桥学院的一批骨干专业教师在暑假期间,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取经教学理念。为了 “理实一体化”培养人才,当年9月,便引进“双轨制”排课,此举让该专业跨入培养高端人才模式之列。所谓双轨制,即在每进行完一个项目的学习之后,在上下一项目之前,必须安排一次针对上一项目课程的实务操作课。比如以前,4个班级同时上同样的基础课,而现在分为2个班级,交叉安排理论和实践课,既提高了上课效率,又优化了教学和教师资源配置。
■通信技术篇
紧贴行业热点,引领智慧交通
关键词:123深度合作 亦教亦工
信息学院自2000年创建以来,其地位及影响力也在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中日益凸显,特别是通信技术专业,先后被列入了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及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而随着“智慧交通”理念的提出、行业需求的变化,近年来,信息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理念、资源设施及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完善。
作为省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通信技术从两年前开始就在校企深度融合、共育人才理念的引领下,以校企合作机制的不断创新为突破点,实施了特色鲜明的“123”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这一创新模式的直接参与者,信息学院院长楼惠群颇为自豪的告诉记者,“经过第一阶段岗位实践体验,学院实现了课堂前移,更拉近了学生与实际岗位的距离,而第二阶段的企业课堂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则保证了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到企业进行第三阶段的顶岗预就业,这样一来,在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择业保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
截至目前,通信技术专业已经连续五年与浙江省邮电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订单班”,而仅从2012年开设的“海外班”来看,55名学生中有多达54人凭借着优秀的成绩以及过硬的技术能力就业海外,“123”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信息学院不仅安排了专业教师到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还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据统计,仅通信技术专业七门核心课程中,就有50%的课时由这些来自企业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常年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法,形成了“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