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2-03-10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发布时间:2012年3月8日 访问量:241 信息来源:浙江省信息
“浙江省人均GDP已达6078美元,迈过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6000美元的分水岭,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从国际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从交通建设转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这是规律。”王建满副省长在全省分管交通运输副市长座谈会上谈到。
综合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机配合衔接构成的运输系统,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交通运输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对交通发展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优化配置,对各种运输方式实行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形成的结构合理、各展其长、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必然需要一支规模更大、结构更优、素质更高的交通人力资源队伍,不仅要扩大人才总量,更要加快推进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
这几年来,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适时树立了“大交通”观念,重点发展服务建设“港航强省”和交通“三大建设”战略目标的专业及专业群。学校主动服务浙江支柱产业,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以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专业内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形成了道路运输、水路运输、临港工业、集疏运体系建设等优势品牌专业,为加快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保障。
在1月份召开的浙江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获悉,2012年浙江交通将保持基本建设规模的合理增长,投资重点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推动区域间、城乡间公路的连接配套,推动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运输体系。
“交通人才的素质能力,是构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优势的先决条件。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不可能建成高水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谈不上率先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面对交通行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浙交院坚持以行业为主导,以服务为驱动,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办学模式,使校企双赢,达到共同发展。“我们要求学生要树立大交通的思想,将大交通的观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校运输管理学院边浩毅院长介绍说。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重要切入点,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岗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做于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在物流企业、航运企业、流通企业、运输企业等部门工作,为浙江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学生永远是学校的第一名片”,学校的毕业生以“素质高、适应快、留得住、动手强”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支持。据了解,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综合评价抽样调查优良率在93.51%以上,称职率为100%。
浙江交院培养的毕业生不仅遍布了客货运、场站、港口码头、物流企业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传统环节,而且在新兴轨道交通和高铁客运方面,学校的运输管理学校根据浙江轨道交通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管理等人才需求急增,现有轨道交通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要以及自身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主动和杭州市地铁集团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按照地铁集团提出的培养要求,打破原来传统的培养方案,按企业的要求重新设立学生培养方案,对于没有设立的课程,聘请地铁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兼职授课,结合地铁专业的教学要求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培训。就在2012年初,杭州地铁集团来学校招聘,地铁集团招聘主管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表示了充分肯定,认为被录用的毕业生将成为杭州地铁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高铁的高速发展,上海铁路局连续两次来学校招聘,招聘毕业生195名,其中电务段85人,动车客车段80人,动车组乘务员30人;接下来几年中,面对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这无疑对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誉为培养浙江交通人才的“摇篮”的浙交院来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希望能够抓住历史和发展机遇立志成为浙江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人才储备库和培养基地。
“浙江交院将根据行业的需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浙江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今后,学校还将针对邮电、航空等领域进行专业调研及合作,力求进一步拓宽办学方向,以更好地服务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告诉记者。
(通讯员 胡建淼 王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