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体育平台_188体育app-投注官网

图片

媒体关注

媒体关注

当前位置: 188体育平台_188体育app-投注官网 -> 媒体关注 -> 正文

打破围墙办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院校——《交通旅游导》报对我院进行全方位报道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01-06


“十一五”期间,在省交通运输厅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服务于浙江省“两创”总战略及“港航强省”战略任务,服务于现代交通“三大建设”战略目标,经历了办学基础规模持续扩大、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重点建设专业彰显特色、课程资源建设成效明显、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持续增强、教学科研成果稳步上升、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量变时期。回首5年,学院无论在专业建设、科研成果、党建工作、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0年,学院继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成功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完成了向“十二五”迈进的华丽转身。

核心提示

视野阔,思路新,耕耘勤,斩获丰。五年间,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收获了沉甸甸的成果。而这背后,是其50多年的办学历程所积淀的深厚底蕴。学院坚持“培育特色、打造品牌、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细数成就,可圈可点:订单式培养成为学院金子招牌;校中厂、厂中校成为办学新模式;“三层次一网络”让办学活力大提升;四合作成就了多方共赢……一个个创新,都成为学院在助力打破围墙办学、培养优质人才过程中的巨大引擎。

(一)发展之变

关键词:校企合作、国际视野、社会服务

【订单式培养成招牌】

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里,有一些以汽车企业命名的特殊班级。而这些班的学生上课的地方往往就是这些汽车企业的维修车间,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像是“在工作”。

2004年,学院便与一汽丰田建立了“丰田班”。在该校2006年、2007年毕业生招聘会上,丰田班学生都被来自全省的丰田4S店一抢而空,“订单式”培养的“黄金效应”已充分体现,已成为学院教育的“拳头产品”。

在与丰田、日产等国际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引入宝马、奥迪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开展企业冠名、订单培养等深度合作。

如今,学院已新建、改建和扩建汽车维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等8个实训室。按顶岗实习的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内涵和机制建设,选择了20家以上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汽车企业建立相对稳定、合作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使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从30个增加到50个。

【“校中有厂”深度互融】

2010年11月16日,学院与浙江省邮电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校企联姻”再掀高潮,实践教学基地正式落成。早在2009年,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共建校内通信技术实践教学基地,企业投入价值427万元的交换、传输等设备,学校配套投入110万元建设资金,以企业设备为核心,目前已建成了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集员工培训、学生实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基地。如今,占地6000余平米的校企合作企业教学基地正式落成,真正意义上形成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深度互融。这种办学模式也正在源源不绝地发挥其巨大的良性效应。

【教学走向国际化】

2010年,学院陆续接待了德国外贸交通学院、澳大利亚西海岸科技学院、新西兰丰盛湾理工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等国外教育机构的来访,为学院双方的教师交流进修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学院教师的继续教育逐渐迈入国际学术机构后,教师的进修培训也开始与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与职教模式接轨。

为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2010年9月份,学院选派8名教师远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3周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评估培训,进一步让师资培训工作迈向国际化。

【培训服务多样化】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为此,学院在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上充分发挥优势,依托校属浙江省交通科研所,帮助企业共同制定汽车维修和服务项目的技术标准,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提升教师科技研发能力。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服务,每年培训在1000人次以上;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等形式,为中职毕业生等提供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服务,每年接受继续学历教育人员200人以上,充分承担了社会服务的重任。

(二)发展之力

关键词:多层次合作、科创领先、多方共赢

【“四合作”模式放异彩】

“追求服务驱动,追求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共赢,构建产学合作教育长效机制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所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怡民告诉记者,近年来,学院高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大旗,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平台的合作教育、合作培训、合作开发的“四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点共同教学,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预就业,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全程参与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标准制定等工作,做到人才的量身定做。

【“三层次一网络”促共赢】

学院通过建立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设立校企合作工作站,构建校、分院、专业“三层次”和各地校友“一网络”校企合作教育机制逐渐清晰。

以学校理事会、产学研联合体、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三层次”,联合各地市校企合作工作站为“一网络”的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可以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为主的制度体系,形成行业政策推动、学校服务驱动、社会支持监督、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双师结构队伍建设、学生预就业和顶岗实习管理、交通行业岗位适任标准开发等问题,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

【科创基地彰显发展后劲】

为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又以省属科研院所——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充分利用学院品牌、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和科研平台,为浙江现代化交通建设服务。

日前,学院又以强劲的科研实力承担了部省共建物流先行实验区的相关课题,“临安交通科技孵化园” 亦正式落成。

依托科技研发平台,学院重点培育交通系统“283拔尖人才”,作为学校兼职专业带头人,也培养起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任专业带头人。

【校园建设奠定发展基础】

现代化、数字化的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设备,占地面积606亩,总建筑面积达到238941平方米,固定资产达5.4亿元……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始终保持着先进。

目前,学院拥有工程检测试验室、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技术中心(以上两个实训基地均具有交通运输部“公路综合乙级”资质)和浙江华烨交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等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和对外承接试验检测和公路工程勘测设计等业务;校内路桥实训中心面积达8060平方米,拥有工程测量、道路建筑材料、工程现场检测、专业电算等实训室,仪器设备总值超过800万元。

此外,结合省级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工程质量监督局联合,在校园内正在建设集教学、培训、科研与技术竞赛于一体的路基路面试验检测实训与桥梁桩基检测实训基地1个,扩建、更新路桥实训中心部分实训室及实训设备,合计投资220万元。

(三)发展之路

关键词:服务交通、校企合作、德育优先、文化深厚

【依托交通,服务交通】

“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以工科专业为主,兼顾经管类专业。”秉承这一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学院主动服务浙江支柱产业,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以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专业内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交通运输行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保障和科技服务。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学院适时树立了“大交通”观念,重点发展服务建设“港航强省”和交通“三大建设”战略目标的专业及专业群。在学院目前招生的25个全日制高职专业中,有70%的专业是面向海洋经济、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制造类服务业的专业,形成了道路运输、水路运输、临港工业、集疏运体系建设等优势品牌专业,2009年7月,二级学院交通运管学院正式成立,进一步融入“大物流”建设,适应交通发展新形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相对于大学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学院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一道路上不断创新探索:通过与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开展“丰田技术培训计划”项目,学院为学生走向行业前端岗位打开了通路;并在校外建立了200多家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使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相融合、企业工艺与学校课程相融合,更好地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人才。此外,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及时公布就业岗位招聘信息、组织就业前培训、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了学院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如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企业接纳学校教师到工程一线参与实际项目、选派一线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这些都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突破大多数高校“闭门造车”的给力之举。

放眼全省,路桥技术、汽车技术、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物流管理、通信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软技能训练等9个浙江省高职合格实训基地正以昂首阔步的速度为学院的“工学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这些都是学院通过自身投入、共建、企业投入等多种形式,建立的条件完备、满足重点专业需要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学生永远是学院的第一名片。“浙交院培养的学生,不光拥有相应的专业岗位技能资格证书,还拥有以奉献为核心的 ‘路魂’和创新为核心的‘海量’特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戚步云如是说。

自1999年升格为高职后,学院精心打造“行业植根、校园养成、社会结果” 生态文化校园和培育 “路魂海量”的交通特质的交院学子。从老校区的“励志力行”校训碑到在新校区 “学道修路”显学碑,让浙交院氤氲着浓厚的交通文化气息,告诫莘莘学子:励志而厚德,力行而惠民。并成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内驱力。

【文化引领、凝心聚力】

50多年来,学院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交通人才,为浙江的交通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也被广泛誉为培养浙江交通人才的“摇篮”。学院构筑了“1(1个中心)+2(2个平台)+N(多个载体)”的文化土壤。通过组织编写校园文化教材《浙江交通人才的摇篮》,建立交通文化网站,把交通文化研究所作为宣传校园和交通文化理论研究与发展的中心,重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两个平台,初步完成多个载体的系统化任务,形成了“校训为魂,重塑形象;网站为主,辅以读本”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为了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学院利用每年暑假“三下乡”活动,加强与行业接轨,通过实习、调研等方式让学生提前感受行业文化。2009年,学院专门组织老师带领部分学生赴嘉兴港就港口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课题展开调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还创新性地将廉政文化教育引入校园,通过演讲、征文、图片展、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进入社会提前筑牢廉洁防线,这一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门和交通部门的高度肯定。

目前,“在行业中植根,在校园里养成,在社会上结果”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生态系统,已经在学院初步形成,并成为引领学院科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内驱力。

边条 :

“十一五”主要荣誉

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汽车系);

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浙江交通创业创新先进集体;

2009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

2010年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并成功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

“十一五”数字交院

8000人】

在校学生数从近6000人增加到8000人,教职工从444人增加到496人;

5.4亿】

学校基本完成扩建工程,综合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行政用房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落成,校园总建筑面积从14.3万平方米增加到2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从1.4亿增加到5.4亿元,

【5门】

课程资源:“十一五”末有国家精品课程5门(在高职院校中,有如此数量的精品课程,屈指可数),教指委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了基于计算机与校园网为平台的学习系统,形成了多专业、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97%】

“十一五”期间共培养全日制高职毕业生10616名,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毕业生综合评价抽样调查优良率在93.51%以上,称职率为100%。

“十二五”关键词四大提升

【办学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8500人。

——年均培训25000人次以上,其中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占80%以上。

——建成交通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年均科技服务经费3500万元以上。

【办学活力】

——成立学校理事会。

——建立以专业群为载体的6个产学研联合体。

——建立各专业建设委员会。

——成立11个校企合作工作站。

——形成行业政策推动、学校服务驱动、社会支持监督、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教师队伍】

——培养30名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占90%以上。

——兼职教师队伍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专业建设】

——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建成具有世界水平的专业。

——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管理建成国内一流的专业。

——将省级特色专业建成省内一流的专业。

——将其他专业建成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

——毕业生就业水平高,初次就业率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5%以上。